推薦一本好書---“終結空氣汙染”
人可以選擇吃的東西,但很難選擇吸到什麼樣的空氣,空氣汙染的確是很多地區共同遭遇且難以避免的危機。
但我們真的知道空污的內容與危害程度嗎?空污是“歷史共業”,每個人都逃不掉,所以要解決,也要靠每個人的認知與共同努力 。
對於書中,印象很深的一部分, 是其中有提及空汙對呼吸道的長久傷害, 尤其是我們的後代!
空氣汙染是當今大很多童年時期疾病的根本原因。這就是為什麼新的一代怪病約來越多!
例如:以體重比例計算,幼兒吸入的空氣量比成人更多,意思是說相較於成人,幼兒受到空氣汙染物的影響超乎想像的大。一歲以下的嬰兒,通常每日吸入的空氣量是每公斤體重六百公升;到了四歲會下降到每公斤體重四百五十公升;十二歲是三百公升;二十四歲則是每日每公斤體重兩百公升,整個成年時期都不會再改變。因此兒童接觸到受汙染的環境,受到的影響要比成人嚴重三倍。
而嬰幼兒的免疫系統尚未發展完成,因此相較之下更容易感染,且幾乎完全無法防禦有毒物質入侵。例如過去的鉛汙染的危害例子,兒童也是首當其衝,而且受創最嚴重,因為兒童尚未發育成熟,神經最容易受傷,而神經受傷可能導致智力下降、閱讀與學習障礙、聽力受損,以及注意力缺陷過動症等行為問題。
空氣汙染對健康影響的研究結果,都有因果關係的問題。是以流行病學為基礎,在不同地區反覆調查統計,卻一再得到相同結果,那就很難讓人忽視。更可怕的,是流行病學研究證明空氣汙染會導致兒童肺部縮小。
加州兒童健康研究從一九九三年開始,研究人員選出十六個社區中超過一萬一千名學童,每年觀察他們的肺功能,同時持續監測空氣汙染程度。學童在用力呼氣量(FEV)測試(一個人在一秒鐘內能用力呼出多少空氣)的表現,會隨著二氧化氮與PM2.5 的接觸量而降低。在PM2.5 濃度最高的社區,十八歲受試者在FEV表現較差的比例,是PM2.5 濃度最低的社區的四倍。這是因為受試者的肺部成長受阻;居住在距離高速公路半公里內的距離,用力肺活量(肺部的空氣總量)會下降百分之二。後來陸續有國際研究得到相同的結論,包括墨西哥、奧地利、挪威、瑞典、英國,以及歐洲空氣汙染世代研究計畫。一項在中國進行的為期三年的研究發現,PM2.5 濃度增加十μg/m3,用力呼氣量會降低三.五毫升。在二○一二年的德里,每三名兒童就有一名肺功能下降。
雖然研究結果背後的機制並不明確,但可以知道無論在哪裡進行研究,包括歐洲、北歐、波士頓、加州,還有最近的倫敦,得到的結果都很一致。這些研究在不同的環境、用不同的汙染物進行,但最後發現肺部成長所受的影響程度都是一樣的。許多研究結論都幾乎可斷定「空氣汙染會阻礙童年時期的肺功能正常發展,影響會持續到二十歲左右。」
“終結空氣汙染”裡面介紹全球反擊空氣汙染的故事,從個人社區做起就有機會改善空氣品質。
作者是 提姆•史梅德利 ,他是永續性新聞得獎記者,多年來為《衛報》、《金融時報》、BBC,以及《星期日泰晤士報》撰寫環境議題的報導。
https://tinyurl.com/yc4w7zf8